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独具匠心的艺术作品

    信息发布者:刘晓婷
    2017-12-06 16:43:34   转载

    timg (2).jpg 

     

      历史剧《曹操与杨修》是一部好戏,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、紧张激烈的冲突、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、厚重的思想内涵,还有感人至深的细节,是一部集艺术性、思想性、观赏性为一体的艺术作品,是值得我们品味和鉴赏的。

      《曹操与杨修》讲的是曹操招贤孔闻岱和杨修二人,对于孔闻岱百般猜疑,将其杀死,“夜梦杀人”的理由又难圆其说,曹操之妻不得不自刎以顾全大局,杨修得知实情对曹操失望、绝望,并且进行痛斥,曹操被困斜谷时找到合适借口,一气之下将杨修斩首。曹操想成大业,不遇贤才,遇贤才又多疑,落得个兵败悔恨的结局。

      首先,该剧最大的特点在于剧本的结构安排。全剧分为七场,围绕“招贤”二字,连接这七场的是士卒串场。士卒由同一个人扮演,每次出场,妆容都会有所变化,从青年到老年,从神采飞扬、意气风发的士卒,到后来苍老憔悴、形容枯槁的老士卒,作品用夸张的手法,将本剧划分为若干个时间段,士卒的妆容和语言就可以使观众了解下一场发生的故事大意。这样的剧本结构在戏曲中还是很少见的,这种贯场方式看似牵强,但通过士卒不同的台词表演和妆容又使本剧显得独具匠心、别出心裁,多了几番韵味,使观众一目了然。

      其次,该剧的情节安排有极强的节奏感,跌宕起伏,达到了一唱三叹的效果。曹操兵败赤壁,感叹不遇贤才,祭扫郭嘉,幸遇杨修,该剧第一场的情节是给下面有着尖锐矛盾的情节做铺垫。第二场中,曹操回忆杀孔闻岱之父孔融的场景,而如今又杀了其子,这一场展示了曹操与孔氏父子的深刻矛盾,将曹操的多疑第一次正面表现出来,可以说是本剧的第一个小高潮。接下来在第三场中,三位异地商人的到来使事情真相大白,使曹操与杨修的矛盾迅速升华,为下面第四场的重头戏做好铺垫。第四场中,大设灵堂祭奠孔闻岱,杨修有意让曹操再蹈“夜梦杀人”的覆辙,曹操的愤怒、悔恨、失望、无助的情绪达到极致,这使该剧出现了第二个小高潮。第五场中,杨修冒死犯虎威而进谏,曹操忍耐并与杨修牵马,这一场虽无较大波澜,但其中阴郁的情感和曹操蓄积已久的愤怒正在一点点迸发,给人一种不祥的预感。第六场中,曹操借“鸡肋”典故阐述不遇贤才的苦恼心情,并且找到合适的借口将杨修问斩。第六场曹操校场观刑,与杨修二人临刑谈心,失声痛苦,杨修最后劝曹操马上撤兵,曹操疑虑,斩了杨修,最后留给世人的是一个遗憾和怅然的结局。整个情节跌宕,引人入胜,在戏剧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美感。

      再谈一下该剧剧中的细节及其作用。曹操在剧中经历了愁、疑、悔、恨、忍、怒、绝七个心理历程,每一场所表现的曹操的内心活动都不同,从而可以体现曹操复杂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。在第一场中,曹操祭扫郭嘉,为不遇贤才而愁,长吟道“山不厌高,海不厌深。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,曹操的怅然和失落只有他自己知道。第二场中,曹操听小人谗言,因为“疑”将孔闻岱杀死,曹操这时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,他告诉公孙涵不要惊动杨修,他生性多疑,可确实是个性情中人,惜才如金,害怕失去杨修信任,不知道为什么,觉得曹操是个很感性的人。第三场中,曹操得知实情,只有一个字“悔”,悔青了肠子,曹操欲哭无泪,不想隐瞒,但真相已大白,不得不坦白了,这其中自然是一种复杂的情感。第四场中,曹操恨杨修,恨孔闻岱,也恨自己,还有对倩娘的心痛,曹操的那句“求才难呀,才难求”将曹操的失望、心痛表现出来。第五场中,曹操给杨修牵马,曹操本想通过此举缓和矛盾,没想到矛盾激化,曹操文韬武略,大智大慧,谜底早已心知肚明,为了贤士杨修,曹操一忍再忍。第六场中,曹操喝鸡汤时,看到鸡汤里的几块鸡肋骨,随口说道“鸡肋,鸡肋……”,杨修听到后,灵机一动,命令撤兵,说这地与鸡肋一般,要之无用,弃之可惜,所以不如早些撤兵,曹操大怒,以此借口将杨修斩首。曹操是个聪明的人,他早就想杀掉杨修,苦于找不到站得住脚的借口,如今以扰乱军心之罪加于杨修,定是顺理成章要了杨修的命,他还是个很狡猾的人。第七场中,曹操的内心戏已经达到了顶点,在结尾处将曹操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,曹操跟杨修坐在一起说真心话,此刻我们只看到了一个老者,而不是一个枭雄。

      曹操,一个千百年来历史上褒贬不一的人物,我们对于他的评价不应该盖棺定论,曹操在历史上一贯被冠以“枭雄”之名,英雄“一失足成千古恨”,之后一直遭大众唾弃。曹操杀华佗,杀杨修,杀孔融父子,杀吕伯奢,这纯属不分青红皂白,滥杀无辜,后人恨他自然有他们的道理。曹操的最可恨之处在于他的奸诈狡猾,疑神疑鬼,心胸狭窄,小人嘴脸,还有那不顾后果、莽撞无知的阎王脾气。但同时曹操是个英雄,他统一的志向符合历史发展潮流,是那个乱世的时代要求,一个英雄的远大志向,我们任何人都不可以亵渎为狡猾和奸诈。历史,本身就是在褒贬不一和唇枪舌战中不断前进和发展的,而曹操正所谓——“功首罪魁非两人,遗臭流芳本一身”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